動不了也能練肌力!3種高齡者運動新選擇

隨著年紀增長,你是否發現家中長輩動作變慢了?起身時得扶著椅子、上下樓梯也變得吃力──這些看似平常的變化,其實是肌力正在流失的警訊。當身體逐漸失去力量,行動變得困難,日常生活也可能受到影響。

這篇文章帶你從日常觀察出發,一起了解長輩肌力流失的原因,以及有哪些溫和又實用的方式,能幫助長輩在能力範圍內,一點一滴找回肌力的穩定與自信。

行動變慢、站不起來…肌力正在默默流失中!
高齡運動

高齡者行動變慢、站不起來?小心肌力流失與肌少症正在發生!

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統計,人體在30歲後便會開始流失肌肉量,每10年約流失3–8%,到了80歲以上,甚至可能累積流失超過50%的肌肉量。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力與功能下降,正是所謂的「肌少症」。

當肌力開始流失,不只會「走不動、站不穩」,更可能帶來以下風險:

🚨 跌倒與骨折:肌肉無法保護關節,失衡風險大增

🚑 住院率上升:一旦跌倒或骨折,復原期長、易併發其他症狀

🧓 生活自理能力退化:洗澡、穿衣、外出都變得困難

🧠 失智與死亡風險提升:肌少與認知退化、慢性病風險有高度關聯

長輩運動卡關?3種不激烈也有效的訓練方式!

傳統印象中的運動,多半是走路、深蹲或舉重等高強度訓練,但對體力較弱的長輩來說,不僅難以執行,還可能增加跌倒風險。
因此,更適合高齡者的,是安全性高、強度可調整的訓練方式,像是:

✔ 低強度阻力運動(如彈力帶、椅子起立)

能訓練手腳大肌群,模擬日常「坐→站」動作,幫助強化下肢穩定性。搭配使用堅固有扶手的椅子,安全又實用,有助於改善下肢穩定性。

✔ 簡易功能性運動(如太極、平衡訓練)

動作緩慢、穩定,有助提升平衡感與活動力,也能兼顧社交互動。

✔ 電刺激肌肉訓練(EMS)

當長輩無法自主運動時,EMS(肌肉電刺激器)是一項創新且安全的新選擇。
運用低頻電流刺激,模擬人體自然神經肌肉活動模式,無需主動訓練也可以鍛鍊目標肌群。

重新「啟動肌力」的黃金期,就是現在!

肌少症雖無法完全逆轉,但只要及早開始、持之以恆,就能有效延緩肌力退化、維持行動能力。無論是彈力帶、太極,或是 EMS 電刺激訓練,透過合適的方式,長輩也能安全地重拾身體力量。
從今天開始,陪伴家人建立運動習慣,一起守護穩定、有自信的老年生活。

 

多元訓練模式,為長輩打造安全的肌力計畫

高齡者運動

常見問題Q&A|肌少症與高齡運動疑問一次解答

Q1:高齡者做哪些運動比較不容易跌倒?

建議選擇穩定度高、動作慢、強度可控的運動,例如:太極、八段錦、踏步操、牆面伏地挺身等功能性運動,可改善平衡感與下肢肌力,也有助預防跌倒。

Q2:超過60歲開始運動還來得及嗎?

絕對來得及!雖然肌少症無法完全逆轉,但越早開始進行肌力維持訓練,就能越有效預防衰退、跌倒與失能,讓長輩擁有更獨立的老年生活。

Q3:EMS對身體有什麼幫助?

EMS(肌肉電刺激)是透過低頻電流模擬神經訊號,讓肌肉產生像運動一樣的收縮反應。它可以幫助:
✔ 強化肌肉力量、減少萎縮
✔ 促進血液循環、減輕肌肉僵硬與酸痛
✔ 改善關節活動度,提升日常自理能力

市面上多數EMS裝置為貼片式或穿戴式設計,操作簡單,適合無法主動運動、長期臥床或術後復健者使用。

Q4:使用EMS治療器需要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嗎?

居家型EMS治療器設計簡單、安全,適合自行操作。依照說明書使用、避開不適當部位(如頭部、胸口、心臟周圍)就能安心使用;如有慢性病史或特殊需求,可諮詢復健科或物理治療師協助。

Q5:為什麼年長者容易肌肉流失?

肌肉流失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,常見包括:

● 活動量變少:退休後久坐、不常運動,缺乏持續刺激讓肌肉逐漸萎縮。

● 慢性病與營養不足:糖尿病、心臟病等疾病會影響肌肉合成,若蛋白質攝取不足,也會降低肌肉修復力。

● 代謝與神經老化:年紀增長會讓神經傳導變慢、荷爾蒙分泌減少,讓肌肉更難維持。

延伸閱讀

水解膠原蛋白vs UC-II哪裡不一樣,膝蓋關節保健這樣選

5大內臟脂肪危害一次看懂!這樣做幫你快速擊退

非變性二型膠原/UC-II是什麼?功效、注意事項與挑選原則

 

參考資料
1.    國民健康署:「高齡者健康促進」專區|https://www.hpa.gov.tw/
2.    Maffiuletti,N.A.et al.(2010).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《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-2010年版》:EMS可提升高齡與久坐者肌力,並延緩肌肉萎縮|DOI: 10.1007/s00421-010-1476-4
3.    Kemmler,W.et al.(2016).Age《德國Age期刊-2016年版》:全身型EMS顯著提升高齡女性的肌肉量與肌力|38:25
4.    Porcari,J.P.et al.(2002).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《美國肌力與體能研究期刊-2002年版》:局部EMS可促進血流,有助減輕復健期間的肌肉僵硬
5.    Kern,H.et al.(2014).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《歐洲運動科學期刊-2014年版》:運動後使用EMS可改善肌肉灌流並減輕延遲性酸痛
6.    Gondin,J.et al.(2011).Clinical Physiology and Functional Imaging《英國臨床生理與功能影像期刊-2011年版》:EMS可改善高齡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與功能性活動能力
7.    Bax,L.et al.(2005).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《美國物理醫學與復健期刊-2005年版》:復健期間EMS有助於減少關節僵硬,提升關節活動幅度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
LINE Logo Messenger Logo
+